鄭少烘《易武》專欄——易武,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鄭少烘《易武》專欄——易武,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

本篇為《易武》中「茶人的原鄉(xiāng)」章節(jié)之「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」的精彩內容。

易武,一文一武

易平街貫穿東西,人文之風百年不衰

武慶街連接南北,茶馬駝鈴穿行萬里

易武,一柔一剛

柔者初識,溫文爾雅,內斂寬容

剛者回味,穩(wěn)健醇厚,余韻悠長

文武兼?zhèn)?,剛柔并濟,是為王者之?/p>

可歷經(jīng)浩瀚時光的淬煉,循著普洱茶的歷史,唯有易武,在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,成為普洱茶無法逾越的地。

百年前,易武是貢茶之地,眾多百年老茶誕生于此。百年后,易武從凋敝到繁華,見證著普洱茶的全面復興。

無數(shù)茶人不遠千里朝圣,只為親身感受易武的茶湯底蘊、風云變幻。矗立在古鎮(zhèn)入口的“中國貢茶第一鎮(zhèn)”的牌坊,并不足以說明易武之地位,只是它的自謙之詞。我認為易武是“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”,這既是殊榮,更是實至名歸。

▲ 易武“中國貢茶第一鎮(zhèn)”牌坊

1

物華天寶的古老茶園

山川有靈氣盤郁,不鐘于人即于物。易武河川最為鐘愛之物,自然是茶。

造物者悉心打造易武的山山水水——擇其址于瀾滄江北岸,喜馬拉雅山脈抵擋住致命的寒流;選其地于北回歸線偏南,平均溫度與茶樹生長溫度基本吻合。茶區(qū)云海翻騰,峰連疊嶂,茂林參差,一切順性天成,天生便是產(chǎn)上等好茶之地。

易武占盡天時地利,山高霧重,平均海拔1400米。位于刮風寨的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,是西雙版納州第二高峰,而龍戶村海拔700米。1300多米的海拔落差,形成了易武茶區(qū)極為立體的生態(tài)氣候環(huán)境。

這里溫熱多雨,易武年均降水量在1700—2200毫米之間,年均氣溫17.5℃。這里土地肥沃,易武土壤以紅壤、赤紅壤為主,PH值在4.5—6.5之間。這里礦物質豐富,鐵礦、石鹽、銅礦等散步在麻黑、高山、勐戶、磨者河、同慶河等各個區(qū)域,黏土分布在鄉(xiāng)境丘陵地帶。

巨大的海拔落差和自然資源的多樣化,賦予易武獨特的風土密碼,造就了立體豐富的普洱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一山一味,群星璀璨。

在森林秘境之中,高山闊野之間,古茶樹與密林共生,形成高低錯落的完美生態(tài)圈。易武有古茶園11430畝(1畝≈666.7平方米,全書同),分布在麻黑、曼撒、曼乃、曼臘等地。勐海茶區(qū)老班章一枝獨秀,易武茶區(qū)卻是古樹蔥蘢,名山競立。麻黑、高山、茶王樹、落水洞、刮風寨、彎弓、薄荷塘、同慶河、哆依樹……一座座山頭逐一橫空出世,不斷驚艷世人眼目。

山山各有風骨,探幽窮賾,其樂無窮也。

2

易武茶的貴族榮光

自古以來,易武便是官方認可的優(yōu)質產(chǎn)區(qū),及至清代成為貢茶采辦地,征服東方帝國的最高品味,聞達于皇室親貴,聲譽日隆。

在成為貢茶之前,易武茶已有數(shù)千年的古茶歷史。

古六大茶山少數(shù)民族中至今流傳著三國時期孔明興茶的故事,世世代代尊諸葛亮為“茶祖”。來自巴蜀大地的茶葉種植文明與云南濮人種茶的傳統(tǒng)交匯融合,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,至唐時已是滇南有名的“利潤城”。元代,云南行土司制度,與中原的聯(lián)系空前緊密。明清,大規(guī)模屯田與移民政策乃至鄂爾泰“改土歸流”的推行,云南進入大規(guī)模漢化階段,這一時期“普洱茶”的名稱正式出現(xiàn)。

清代是普洱茶發(fā)展的鼎盛期,易武則是普洱茶貢茶文化的發(fā)祥地。

▲ 康熙皇帝像

康熙朝時已在云南采買普洱茶運送往京城,供內廷飲用。雍正初年推行“改土歸流”,在云南設置普洱府,優(yōu)選普洱茶御貢入京,后易武被指定為貢茶采辦地,一直持續(xù)到清王朝末年,易武茶作為貢茶深受清朝皇室與貴胄的喜愛。

論歷時之長,易武作為貢茶近200年;論納貢之豐,易武年解貢茶66666斤,是普洱貢茶終絕對的中流砥柱,在古六大茶山中占盡風流;論制作之精細,貢茶的采辦具有嚴格的規(guī)定與操作流程;而論身份之隆,乾隆、道光等帝對易武普洱贊不絕口,清朝皇室更是嗜此茶而養(yǎng)成“冬飲普洱”的習慣,足見其情之所鐘。

易武作為“中國貢茶第一鎮(zhèn)”,數(shù)百年流芳的“馬背上的貢品”,引后世無數(shù)茶人競折腰。

到了現(xiàn)代,易武地位已然居高不下,云南省農(nóng)業(yè)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明確提出“古六大茶山易武居首”。

3

獨領風騷的風云百年

名爍古今的易武“號級茶”,其實早有因緣。皇室貢茶的身份,一則影響易武茶的加工技術、生產(chǎn)規(guī)模、風格審美、二則影響易武的建設、教育與商路通拓。

天下熙攘,皆為利往。清代起漢人奔山而來,易武逐漸繁榮興盛,成為普洱茶的生產(chǎn)集散地。至清朝晚期,整個易武茶山綿延100多公里,已形成“山山有茶園,處處有村寨”的格局。清末民國,各類商號遍布易武老街、茶馬古道沿途。

易武商號的主人多為“奔茶山”而來的石屏后代,他們重文崇儒,詩書傳家,在貢茶技藝基礎上不斷精進,堅持以最好的原料、最好的工藝制作最好的普洱茶,精工細作之余,又以人文加持,逐漸形成易武茶“平衡細膩、剛柔并濟”的產(chǎn)區(qū)風格。茶商們苦心經(jīng)營,商道大開,將易武茶的商業(yè)版圖擴展至香港、東南亞等區(qū)域,盛況之下,馬無空鞍,茶無存滯。易武茶行銷天下,盡顯不凡。

▲ 紅標宋聘號(圖片由臺灣五行圖書出版社提供)

時至今日,當年鑄就的號級茶經(jīng)典,因其卓越品質與稀缺價值,仍在各大拍賣市場不斷突破天價,領銜普洱茶的價值新高。

如果說成為貢茶代表了東方帝國統(tǒng)治階級的口感偏好,那易武號級茶則是市場經(jīng)濟下的自由選擇,是整個市場對于易武茶的厚愛,優(yōu)勝劣汰,易武茶獨領風騷。

易武茶在波譎云詭的市場競爭中一路搏殺,以悍然之姿一騎絕塵,將燦若星辰的號級茶繪成普洱茶歷史中耀目的篇章,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。往前承襲近兩百年的貢茶品質,往后開創(chuàng)百年普洱之光華,人皆言之“一座易武山,半部普洱史”。

4

極邊之地的人文風華

三千多前,濮人南遷提升茶葉馴化種植水平,云南茶葉種植從蒙昧走向文明。

至漢武帝征服西南夷設立永昌郡,諸葛亮治理南中,中原農(nóng)耕文化涌入,茶葉種植水平進一步提升;到唐代,濮人、烏蠻成為種茶的兩大主體民族。宋元時期,哈尼族、彝族、拉祜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德昂族成為種茶的主體民族。明清以降,漢人成為主體民族之一。

幾千年種茶歷史,東方文明的曙光不斷影響著云南這個化外之邦。各民族相互影響,云南茶葉史鳴奏出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樂章。其中,對易武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明清時期,尤其是清朝。自乾隆始,大量漢人涌入易武,定居在雨林深處,與當?shù)氐纳贁?shù)民族不斷交流融合,至今已有三百余年。

三百余年深度開發(fā),易武茶山形成“山山有茶園,處處是村寨”的格局。三百余年間生產(chǎn)水平不斷成熟,易武商號林立,經(jīng)典名品頻出。三百余年間商道拓辟,易武成為古道之源,茶運通暢讓這個邊陲小鎮(zhèn)逐漸名動海內,幾乎占盡普洱茶的榮光。三百余年人文陶冶,烙印出剛柔并濟的易武風骨,在物我和諧、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,易武茶與眾人圓融溫雅的傳統(tǒng)性格相知相諧。

▲ 來源于曾麗云《易武——古茶第一鎮(zhèn)》

仰賴于幾千年中原文化潤物無聲的滋養(yǎng),更得益于這三百年靜水流深的陶染。易武堆疊出悠遠深邃的人文歷史,流淌出動人的人文底蘊。易武被譽為“狀元茶鄉(xiāng)”,兼得自然造化之神鐘靈毓秀與東方文化之包容優(yōu)雅,成為雨林秘境中的一道動人風景。

品易武茶,已不止于體會瀾滄江畔的東方樹葉之味,更是深度感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與藝術品位的重要方式。

5

“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” 實至名歸

縱觀歷史,自濮人種茶起,云南茶葉文明的第一絲曙光照進易武;到唐代“利潤城”,易武出好茶已是遠近聞名;至清代敬獻皇室,易武茶征服東方帝國的最高品味。三千年間歲月激蕩,三百余年間風起云涌,易武茶卓然傲立,始終以王者之姿一覽眾山小,成就不可逾越之普洱圣地。

窮究品質,被“天時地利”寵愛的易武茶,出身已是華貴,更難能篤步前行,品質傳世。今日仍存世之百年茶品已被時光驗證,更何況其茶性、其氣韻與傳統(tǒng)文化如此契合,自然能引得無數(shù)茶人傾心相待。

而我只是這“無數(shù)茶人”中渴望為易武略盡綿薄之力的一個。十余年前,我循茶而來,扎根易武,琢之、磨之,茶汝于成;十余年間,我一趟趟走出去,珍而重之,將易武茶推廣復興。與易武茶相伴越久,愛之越深。仰之彌高,鉆之彌堅——這,就是易武茶的魅力所在。

天下普洱第一鎮(zhèn),舍此其誰?

撰文 / 鄭少烘

圖片 / 鄭少烘

來源:茶語網(wǎng)
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